儒家思想之以信接人
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信”作为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信”这个汉语中的会意字由“人”和“言”两个偏旁构成,人言为信,字面上就看得出含义。
儒家思想中的“信”
《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所守的诺言如果符合于义,那么所说的话就能够兑现。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上文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左传.宣公二年》:“麂退,叹而言曰:‘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儒家思想关于“信”的典故
儒家提倡人与人之间要以信义相交,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不要随便怀疑别人。这里有一个典故:
孔子和他的弟子曾经被困在陈国和蔡国交接处的荒郊野外,住在简陋的屋子里。他们带的粮食很快就吃光了,一连七天用菜叶做的菜羹里面看不见一粒米,大家都一筹莫展。
这时,子贡带上自己随身的财务,偷偷从包围圈中逃了出去,好不容易跟附近的村民换了一石米。孔子非常高兴,就让颜渊和子路到旁边的破屋里做饭。但是子路在打水的时候发现颜渊从做饭的锅里抓了一些饭放到嘴里吃了。他非常不高兴。走到孔子那里问:“仁人君子到了逆境中是不是会改变自己的气节啊?”
孔子觉的非常突然,但仍然回答他说:“如果他改变了自己的气节,他怎么能被称为君子呢?”
“那么您觉的象颜渊这样的人是不是不会改变呢?”子路又接着问道。孔子回答:“不会改变的,他不会那样做的。”
子路就把自己看见的事情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渊是个君子,你这么肯定有这回事,但是我相信他这样做肯定是有理由的,让我问问他。”
孔子便把颜渊叫过来,问他说:“我刚才梦见我亡父了,如果食物干净的话,我想去祭祀一下。”
颜渊说:“不行,刚才有尘埃落到饭里,扔掉食物不吉利,我就抓起来将它吃了。”
孔子听完后说:“我相信颜渊,不是从今天开始的啊。”从此大家更加信任颜渊了。
扩展阅读
06-10 [儒家文化] 什么是国学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多元化精神的民族,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无论星移斗转、沧海桑田,永远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无法割断的血脉。从这里,我们依稀可以窥见国学的影...
03-17 [儒家文化] 儒家德治思想的现代价值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逐流的儒家思想十分重视道德的教化,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明确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德治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要求统治者建立公正的制度,以“正...